瑞升旅游
 
分享到:
加微博+微博 加微信+微信咨询 | 设为首页 | 收藏我们
 
印度旅游
网站首页 > 印度旅游 > 认识印度 > 印度宗教
印度简介
印度人种及语言
印度宗教
印度节日
印度旅游攻略
印度签证
印度火车旅行
德里简介及景点
阿格拉简介及景点
斋浦尔简介及景点
克久拉霍简介及景点
瓦拉纳西简介及景点
果阿简介及景点
喀拉拉邦简介及景点
沿着佛陀的足迹
 
李先生
1458843973
杜鹃
976114668
次仁罗布
945714795
游客评价



印度的宗教

  印度是世界宗教的发祥地之一,是个宗教氛围很浓的国家。在印度的大小城镇,到处可以看到印度教庙、佛庙、清真寺、锡克教庙密布如林,街上来往的人群中有额上画有一个黄粉圆点的印度教徒,头戴小白帽的伊斯兰教徒,身穿白衣的基督教修女……人以宗教划群,物以宗教定性。与印度人交谈,他们常会问你:“你信什么教?”如果你回答不信任何教时,对方一定会很惊讶,表示不可理解,好像你是外星人一样。印度人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因此,几乎人人信仰宗教,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印度是“西天佛国”,佛教应是第一大教,因为唐代高僧玄奘就是专门到印度来取经的。其实,这是一人误解或是错觉,佛教不是印度国教。印度第一大教是印度教,是印度传统宗教,大约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11%)、基督教(2%)、锡克教(2%)、佛教(1%)等。

  自古到今,曾经有三个宗教成为过印度的国教,这就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其实这与印度古代的朝代更迭有关。印度历史上的三个著名朝代成就了以上三种宗教在印度的地位。说印度历史,一定会提到三个最著名的王朝:孔雀王朝、芨多王朝和莫卧儿王朝。这三个王朝对印度的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影响:孔雀王朝盛行佛教文化,芨多王朝是印度教文化,而莫卧儿王朝则是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各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人在亚历山大大帝的率领下侵入西印度。公元前317年,出身孔雀家族的旃陀罗芨多率军打败了马其顿军队,建立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 ——孔雀王朝(公元前323年-公元前200年)。旃陀罗芨多的孙子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代名主,他大力提倡和保护佛教,在霸业成后,发布许多诏敕,在全国各地修建了许多佛塔。劝告人们皈依佛教,使佛教声势大振,更传播到了印度之外,也传到了中国。

  芨多王朝是印度人创建的另一个大帝国,创立于公元3世纪,前后100多年,几乎统一了全印度,是一个空前繁荣的王朝。它政治较开明,经济也繁荣,这个时期被称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古老的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宗教、哲学、戏剧、诗歌、艺术以及天文学、数学等科学技术方面都呈现繁荣的局面,这时也是印度正统文化——印度教的全盛期,它产生了大小各18部的《往世书》,它们是印度宗教和哲学的总宝库。中国东晋时期的法显和尚去天竺取经(公元399-414)后撰写的《佛国记》中描写的所见所闻正是芨多王朝的太平盛世。

  莫卧儿王朝(公元1526-1857)是蒙古人建立的。虽然伊斯兰教曾被定为国教,但是阿克巴大帝倡导各教归一,召集全国各教的代表开会,制定法律,允许信仰自由。此时,不同的民族和教派得到统一,印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之一,在阿克巴大帝宽容的统治下,牢固地奠定了印度全国文化的基础,印度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在保持各自特性的同时,相互深刻地影响着对方,印度许多著名建筑和绘画作品诞生在这人时期。

印度教

  印度教也叫新婆罗门教,渊源于公元前2000年产生的吠陀教,其主要教义有种姓制度、因果报应、人生轮回和非暴力之说,主张禁欲和苦行。主要经典有四部吠陀,还有《梵书》、《奥义书》、《往世书》、《摩奴法典》等。

  多数印度教徒是多神论者,相信众多神灵,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他们崇拜树,认为树是生命的象征;崇拜石,认为石是宇宙的中心;崇拜水,认为水是生命最初的元素,他们还崇拜母牛,认为它是女神和丰产的象征。

  重来世、轻今生是印度教的主要特色,他们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灵魂寓于躯体之中,躯体是短暂的,要灭亡的,而灵魂是不灭的。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为终,而是一系列生命中的一个环节,个人的努力不能改变今世,却能改变来世。印度教主张人们重视心灵的修行,这主要通过修炼一种名为“瑜伽”的功法来实现。

印度瑜伽

  在印度旅行,常会在寺院,乡村小舍、洞穴或林中见到潜心苦修的瑜伽师。他们全身赤裸,双目微闭盘膝静默,口中发出一阵阵玄妙的声音,他们有的端坐静思,好像整个世界与他们无关,有的则做各种匪夷所思的动作,其动作多达1000多种以上,如参照鹰、鱼、青蛙的动物动作、参照树、莲花的植物动作,甚至有的动作是回到母亲怀中的胚胎状态,头下脚上、曲身蜷体。印度报刊和电视常常报道瑜伽师修炼的消息,使人惊奇的是,有的瑜伽高手竟然可以不吃不喝埋在地下数天甚至几个月而安然无恙。电视台对瑜伽师进行现场采访,使人们对这些难于置信的现象不得不承认。现代医学也证明了,瑜伽确实有一定的治病强身的功效。

  瑜伽起源于印度教,主张靠净心修炼,获得解脱,认为存在着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绝对静止的状态,在这样的静止状态下,个人灵魂可以与绝对者合一这样的修行叫瑜伽。通过修炼瑜伽,对人的身体有好处。今天,瑜伽几乎成了印度的一门国学,研究、修炼的人无以数计,自1981年起,印度教育部将瑜伽列为全国各级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必修课,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瑜伽中心,为国家培养大批的瑜伽师。现在,瑜伽还流传到了全世界,甚至超越了中国气功,成为全世界许多人非常喜爱的一种强身养性的锻炼方法。

  圣山圣水是教徒朝拜的地方,在印度的市街、村庄、深山水涯边,常可看见满面风霜,披着一根拐杖和一个化缘的钵,貌似乞丐的教徒,不停地朝着心目中的圣地跋涉,印度教主要圣地是恒河支流的发源地巴吉拉蒂,曼达基尼、阿拉克南达,而瓦腊纳西是印度教中心。

印度神牛

  牛被印度教奉为神灵,这与一个在印度人人皆知的故事有关。故事说:古时候,印度有一个仁慈的国王。一天,他看见一只狮子要吃一头母牛,他当时没有任何办法来制止,只好对狮子说:“牛是国民的衣食父母,你不能吃它,要吃就吃我吧!”国王自愿用自己的身体代替牛给狮子吃。从此,牛在印度成为了人人保护的动物。印度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国家。人们说,印度是牛的天堂,这一点也不过分。在印度的大城市街上甚至一些高等级公路上,到处可以看到悠闲自得的牛,它们根本不管红灯还是绿灯,愿去哪里就去哪里,交通警察视而不见,放任自由,牛走累了,随地卧倒不动,闭目养神,哪怕这里是拥挤的交通路口和繁华闹市。司机遇到挡路的牛,便会停下车,既不按喇叭催,也不下车赶,而是耐心地等待牛走开。牛肚子饿了,心安理得地到菜摊,水果店要东西吃,吃够了就扬长而去,连招呼也不打,人们叫它们是“不带钱包的顾客”。这些不呆在饲养场里而在街上游荡的牛叫神牛,它们是被人买去还愿而放生的牛,在印度教徒眼中,牛就是神,是繁殖、兴旺的象征,传说中印度教大神湿婆的坐骑南提就是一只威武高大的神牛,因此对牛非常敬仰。他们爱牛、敬牛、拜牛,绝对不吃牛肉,不用牛皮制品。印度宪法规定,对神牛要加以保护,有的联邦还颁布不准屠宰健壮牛的禁令。

  印度人对牛的保护和崇拜除了宗教上的原因,也有实际生活上的原因,印度人有一句话,叫做“娘生我,牛养我”。目前,印度有3亿头牛,牛不但助人耕耘、运输,它的奶还是人们的重要食物来源。全印度每年牛奶产量高达3000多万吨,不仅有些小孩靠喝牛奶长大,甚至有些人吃的饭、喝的饮料里都要加牛奶。印度教徒如此崇拜牛,引起不少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之后,由于教规不同,伊斯兰教徒吃牛肉,他们拒绝执行联邦的不准屠宰的禁令。在孟买市,市政府本来规定禁止杀牛的,但是由于非印度教徒的反对,每年还是要宰杀10万头牛。为了牛的问题,印度教徒常与其他教派发生冲突,1979年4月,印度教圣人、 84岁的维诺巴·巴维为了拯救“神牛”而专门进行了一场绝食斗争。

印度教种姓制度

  印度教有个残酷的种姓制度,它已几千年的历史。当年,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即梵文“arya”,意即贵族)翻过喜马拉雅山来到印度,非常鄙视当地的黑皮肤土著,称他们为达塞人,即奴隶。雅利安人不许自己的子女与达塞人结婚,并渐渐发展为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它将人分为四个等级,高低贵贱不同,各种姓间界限分明,不通婚,不往来,不变更。这四个种姓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按照印度教传说,创造万物的大神从头部生出婆罗门,从臂膀生出刹帝利,从腹部和脚底分别生出吠舍和首陀罗。一个人的种姓生来就决定,世代相传,就连他们的职业一般也是固定,不得轻易更改,就像电影《流浪者》里所说的“法官的儿子就是法官,小偷的儿子就是小偷”一样。这样,一个人种姓出身决定了他的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家庭生活。

  四个种姓地位最高的是婆罗门,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也叫祭司阶层。第二是刹帝利,是统治者及士兵阶层。第三是吠舍,是工人。首陀罗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不同种姓的人,不相接触。婆罗门认为自己最圣洁,深得上天宠爱。如果他与低贱的人接触了,他回家后要马上洗澡,或者去恒河沐浴,以涤除“污垢”。不同种姓的人不能通婚,但高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种姓的女子,反之却不行。

  除了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叫作“不可接触的贱民”,人们又叫他们“哈里真”,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只能做扫地、扫厕所、处理动物尸体等工作。贱民不得与高种姓人共住一村,共饮一井水,甚至他们的身影也不能落到高种姓人的身上。

  种姓制度已有几千年历史,它在印度根深蒂固。不论是莫卧儿王朝的穆斯林军事力量,还是英国300年的殖民,甚至圣雄甘地的伟大号召力,都未能动摇种姓制度。有的婆罗门虽然家境破落,被迫给别人当佣人,看孩子、做饭,但也绝不会给别人家打扫厕所,以保持“高贵的身份”,主人也往往表示理解而不强求。而今日的“哈里真”想求得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却仍然比登山还难。近年,“贱民”们为了摆脱受歧视的举动,多次举行暴力抗议,也为进入现代化的印度多少带来一些动荡。

印度伊斯兰教

  印度的伊斯兰教来源于阿拉伯世界,曾一度贵为国教,现在是印度第二大宗教,教徒多集中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安得拉邦等地。14世纪初,穆斯林统治者几乎统治着整个印度,他们用长枪利剑和异教税强行推行伊斯兰教,使许多印度教徒和其他教徒因此改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在教义、法律、习俗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印度教是多神教,而伊斯兰教是一神论,信奉惟一真主安拉,真主至上。印度教奉行种姓制度,认为人天生是不平等的,而伊斯兰教则有平等思想,认为所有穆斯林都是兄弟。印度教徒相信轮回转世,而穆斯林相信世界末日审判,并且反对偶像崇拜。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有吃牛肉的习惯,每年宰牲节杀牛献祭,因此,常与崇拜牛的印度教发生冲突。上世纪被英国肢解为二(现在变成了三个国家)的印度因独立出来的巴基斯坦信奉伊斯兰教,常常会因此而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当然,领土争端也是冲突的原因之一)。

印度锡克教

  锡克教产生于1469年,教徒主要生活在旁遮普邦,有二千多万人。这是试图把印度教和伊斯教教义融为一体的宗教,其教义、教规、教庙以及教徒的穿戴都与众不同,很有特色。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现实,反对印度教的多神论和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也反对伊斯兰教中烦琐的祭礼。锡克教的经典是《阿迪·格兰特》。

  “锡克”原意是门徒,因信徒自称是祖师的门徒。锡克教教规严格,教徒身上必须佩带五种东西,称为 “5K”:(1)Kesh,蓄长发和胡须;(2)Kanga,加长梳;(3)Kachh,穿至膝盖的上衣;(4)Kara,右手戴铁手镯;(5)Kirpan,佩剑,所以,从身材和穿戴上大致可以辨认出锡克人。锡克人男子英伟健壮,身体彪悍,头裹长巾,胡子很长。蓄长发、长须是锡克成年男教徒最重要、最明显的标志,表示睿智、博学,也象征大胆、勇猛。在印度法律上,锡克教徒可以携带短剑上飞机。锡克人内部很团结,互为兄弟,强调勤劳勇敢。他们不吃牛肉,不抽烟。锡克人比较富有,在印度经济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印度佛教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拥有上亿的教徒,它发源于印度,佛教学说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据佛教典籍记载,公元前6世纪前后,恒河流域上分布有16个国家,其中,迦毗罗卫是居于东北方的一个较小的贵族政治共和国。公元前565年,国王的玛雅 黛维王后在回娘家的途中,路过兰毗尼(今属尼泊尔),在一棵娑罗树下生下一个王子,取名悉多达 乔达摩。悉多达王子相貌端庄、天资聪颖,父亲净饭王对他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并从各个方面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和精心的培养,期待他日后能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但是,事与愿违,面对人世间的不平和苦难,悉多达在14岁时就产生了出家修行的念头。净饭王为了断绝悉多达王子出家的念头,为他建造了豪华的宫殿,并在悉多达王子16岁那年步让他和邻国一位美丽公主成亲。婚后,美丽公主为悉多达王子生了一个儿子。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动摇悉多达出家修道的决心,在29岁那年,他离别妻儿,剃掉须发,到深山旷野寻访名师。35岁时悟成大道,最后,终于创建了佛教学说,成了“佛”。“佛”在梵文里的发音是“佛陀”,即“觉悟了真理的人”,由于他是释迦族人,所以,人们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认为世间万物全属因缘变化、无常而痛苦的,主张“诸法无常”,人人平等。在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佛教获得很大的发展,影响到中国及其他国家,但到了13世纪,印度境内的佛教教寺院基本被毁,佛教被印度教、伊斯兰教取而代之。现在,佛教虽然仍是印度宗教之一,但教徒只有640万,远不如其他宗教。印度人创造了佛教,又遗失了佛教,今天在印度已很难找到完整的佛教经典,而中国的佛教经典,而中国的佛教经典却比印度多得多,完整得多。



返回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常见问题 | 如何支付 | 版权声明  
 
瑞升旅游中国区域总经销

电话:15378190161;18280420280;13438129986
邮箱:risingtravel@163.com
地址:四川成都市武侯区洗面桥街8号蜀新大厦5楼6号
旅游许可证:L-SC-CJ00058
 ©2010-2013 瑞升旅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3022805号

关键词导向:提供尼泊尔旅游以及不丹旅游,提供指南,景点介绍等相关信息。